在历史上,提到范蠡,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他与西施的传奇故事,或者他那超凡的远见。尤其是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上海股票配资,范蠡果断离开,成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。相较之下,文种则未能拥有这样的命运,最终落得了一个惨痛的结局。
令人好奇的是,范蠡究竟是如何意识到勾践只能同甘共苦,却不能共享富贵的?从勾践的种种行为中,我们不难发现,他心狠手辣、缺乏恩情,这种冷酷无情的性格,正是范蠡看穿他本质的原因。
实际上,在勾践被俘之前,越国和吴国的实力悬殊。当时的吴国实际上比越国强大得多,勾践甚至曾经击败了吴国的前任国王阖闾——夫差的父亲。回顾这段历史,越国的胜利其实并不令人惊讶,毕竟在战场上,越国的士兵们展现了超凡的决心和勇气,有很多士兵甘愿为国家献身,甚至选择了自刎。
展开剩余81%史记记载中,勾践在作战时曾使出一招非常特别的手段——派遣敢死队向吴军发起挑战。然而,这支敢死队的行为不同寻常。普通的敢死队往往会直接冲锋陷阵,而他们则是站成三排,高声呐喊后拔剑自刎。这种举动,放在今天都会令人感到震惊。正是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,成功让吴军陷入混乱,随之越国的主力部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,彻底击溃了吴国的防线。阖闾在此战中重伤不治,越国的自杀战术让吴军始料未及,也使得吴国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。越国的这一招,直接让吴国的军队陷入了困惑。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勾践对于士兵生命的轻视,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,成为他性格的突出特征。
然而,这种冷酷不仅限于战场。在勾践发动战争之前,他做过一个让人震惊的实验。为了测试自己的臣民是否愿意为自己效命,勾践竟然放火烧毁了越国的舟船和宫室,随后鼓励百姓去救火。最终,约有六千人前来救火,但其中三百多人在火灾中丧命。对于这些死伤,勾践毫不内疚,反而将这件事当作荣耀来看待。这种行为凸显了他对生命的漠视,也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极端冷酷。
而对待自己的家人,勾践的残忍程度更是令人发指。当他在与吴国的战争中战败时,准备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,誓死与吴国拼到底。有人或许认为,如果战败后,妻儿落入吴国之手也难逃一死,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,勾践显然没有资格代替他人做出生死决定。他的行为表面上看似坚强,实则暴露了他性格中的极端冷酷和自私。
勾践与夫差达成和解时,勾践甚至向夫差表示:“勾践请为臣,妻为妾。”这句话暴露了勾践的心态,他竟将自己的妻子当作交换筹码,完全无视她的尊严。为了自己能够活命,他毫不犹豫地将妻儿视作可有可无的物品。这种对家人的冷酷,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尽管后世常常赞美勾践卧薪尝胆,称其为英雄,但他对妻子、孩子的做法,却显示出他内心的极度自私和冷漠。他将妻子与女儿送往吴国,成了夫差的妾,甚至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吴王宫中当仆人,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心态。
勾践不仅冷酷无情,而且心机深沉。历史上,吴王夫差也曾犯下与勾践相同的错误。伍子胥曾警告夫差斩草除根,建议将勾践彻底除掉,但夫差却被勾践的卑躬屈膝所迷惑,最终放走了勾践。勾践从一国之君沦为奴隶,这种巨大的落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确实让人难以想象。三年间,勾践忍辱负重,不仅为吴王夫差养马,还屡屡遭受屈辱。
其中有一件事情尤为耐人寻味:勾践曾请求见夫差,恰好遇上夫差正在如厕,勾践居然请求尝一尝夫差的大便,试图通过此举来了解夫差的身体状况。这一荒唐行为,不仅让夫差放下了戒心,也使得勾践的容忍能力进一步显现出来。为了报仇,勾践不仅忍辱自侮,甚至对自己都毫不宽容。为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,他在房间里挂上了苦胆,每天早晚都要尝一尝,保持警觉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勾践最终得以归国,开始筹划复国大计。此时的范蠡,作为勾践的得力助手,早已看穿了勾践的心机。在勾践复国成功后,范蠡没有迟疑,立即选择了离开。他留下了一封信给文种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句话揭示了范蠡对勾践的深刻理解与警觉。而文种却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,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勾践最终复国成功,但对于他曾经遭受过屈辱的那些人,勾践无情地进行报复。范蠡早已看穿勾践的本性,选择了离开,但他深知,勾践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底线。如果一个人连自尊都没有了,那他还能有什么道德底线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线上白银配资_专业配资开户_国内配资官网观点